【言不由衷的词语意思】“言不由衷”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时内心并不认同或不打算按照所说的内容去做,也就是说,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这个成语常带有贬义,用于批评那些言行不一、虚伪的人。
一、词语解析
- 词性:动词性成语
- 结构:联合式
- 字面意思:“言”指话语,“由衷”指发自内心。合起来就是“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
- 引申意义:表示说话不真诚,有隐瞒、欺骗的意味。
二、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言而无信、口是心非、虚情假意 |
反义词 | 表里如一、言出必行、实事求是 |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描述 | 使用示例 |
在工作中,同事说了一些奉承话 | 他那番话听起来很热情,但明显是言不由衷。 |
对朋友撒谎,事后被揭穿 | 她一直嘴上说关心我,其实都是言不由衷。 |
领导在会议上夸奖某人,实则另有目的 | 这种言不由衷的赞美让人难以接受。 |
四、成语出处
“言不由衷”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虽未直接出现“言不由衷”,但后世逐渐发展出此成语,用以描述言语与心意不一致的现象。
五、总结
“言不由衷”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强调了语言与内心之间的不一致。它不仅用于日常交流中对他人行为的评价,也可以作为自我反思的提醒,鼓励人们在说话时更加诚实和真诚。
关键点 | 内容概要 |
成语含义 | 说话不真诚,内心不认同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描述虚假言行 |
近义词 | 言而无信、口是心非 |
反义词 | 表里如一、言出必行 |
出处 | 后世发展而成,常见于文学与口语 |
通过理解“言不由衷”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辨别他人的态度,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表达真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