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知难的词语解释行易知难的词语解释是什么】“行易知难”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强调实践比认识更容易,而真正理解或掌握一门知识、技能或道理则更为困难。这一说法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在哲学和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引用。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行 | 指行动、实践、操作 |
易 | 容易、简单 |
知 | 理解、认知、明白 |
难 | 困难、不易 |
整体含义:
“行易知难”意指做事情(行动)相对容易,但要真正了解其本质、原理或意义却非常困难。也就是说,动手去做可能不难,但要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就需要深入思考和长期积累。
二、出处与背景
“行易知难”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其中,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行易知难”的观点,主张人们应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他强调:“夫事有顺乎天理,合乎人情者,虽难亦易;违乎天理,拂乎人情者,虽易亦难。”这句话进一步深化了“行易知难”的内涵。
三、现实应用
场景 | 应用说明 |
教育 |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很快就能完成练习题,但真正理解概念和原理却需要时间 |
工作 | 员工执行任务时可能很熟练,但要掌握背后的逻辑和方法却需要不断学习 |
科研 | 实验操作可能简单,但要得出科学结论并验证理论却充满挑战 |
四、总结
“行易知难”不仅是对实践与认知关系的深刻描述,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事物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做”,更应注重内在的理解与掌握。它鼓励人们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在实践中追求真理,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进步。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行易知难 |
含义 | 行动容易,认知困难 |
出处 | 孙中山《建国方略》等 |
应用场景 | 教育、工作、科研等 |
核心思想 | 强调实践与认知的关系,提倡深入理解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行易知难”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学习方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