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徐孺子】《徐孺子》是古代一篇记载人物言行的短文,主要讲述东汉时期名士徐孺子的高洁品格与淡泊名利的态度。文章虽篇幅简短,但语言精炼,寓意深远,体现了古人对品德修养的重视。
一、原文节选(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 徐孺子者,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以耕田为业。性恭俭,好学,不慕荣利。时太守陈蕃尝欲见之,辞不往。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遂不仕。
二、翻译与解析
原文 | 翻译 | 解析 |
徐孺子者,豫章南昌人也。 | 徐孺子是豫章南昌人。 | 点明人物身份和籍贯。 |
家贫,常以耕田为业。 | 家境贫寒,常常以耕田为生。 | 表现其出身平凡,生活简朴。 |
性恭俭,好学,不慕荣利。 | 他性格谦恭节俭,喜欢学习,不羡慕荣华富贵。 | 强调其高尚品德。 |
时太守陈蕃尝欲见之,辞不往。 | 当时太守陈蕃曾想见他,但他推辞不去。 | 显示其不愿趋炎附势。 |
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 他说:“大丈夫立身处世,应当清扫天下,怎么只关心一间屋子呢?” | 表达其志向远大,不拘小节。 |
遂不仕。 | 于是他没有做官。 | 最终选择隐居,体现其淡泊名利的精神。 |
三、总结
《徐孺子》通过简短的文字,刻画了一个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物形象。徐孺子虽出身贫寒,却以自身的修养与操守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他的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追求,也体现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这篇文章虽为古文,但其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
结语:
“徐孺子”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贤者,不在于位高权重,而在于心怀天下、坚守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