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蔓不枝的蔓解释】“不蔓不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句话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品质正直、简洁、不拖泥带水。其中“蔓”字是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
一、
“不蔓不枝”中的“蔓”本义是指植物的藤蔓,引申为事物的枝节、旁支。在成语中,“不蔓不枝”意指文章、言辞、行为等不牵扯无关的枝节,不夸张、不冗长,简洁明了。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写作、表达或为人处世风格的简练与纯粹。
“蔓”字在此处的作用是比喻,表示不必要的延伸或复杂化。因此,理解“蔓”的含义对于准确把握“不蔓不枝”的整体意义至关重要。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词语 | 拼音 | 本义 | 引申义 | 成语出处 | 成语含义 | “蔓”字解释 |
不蔓不枝 | bù màn bù zhī | 植物的藤蔓 | 喻指枝节、旁支 | 《爱莲说》 | 形容文章、语言、行为等简洁、不拖泥带水 | 指植物的藤蔓,引申为多余的枝节 |
三、补充说明
“蔓”字在古汉语中多用于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如“蔓生”、“蔓延”,都带有扩展、延伸的意思。在“不蔓不枝”中,作者用“蔓”来比喻那些不必要的扩展和修饰,强调一种质朴、直接的表达方式。
在现代汉语中,“不蔓不枝”不仅用于文学创作,也常用于评价一个人的表达方式是否清晰、有条理。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简约、真实、正直的推崇。
四、结语
“不蔓不枝”不仅是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做到“不蔓不枝”,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养。理解“蔓”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成语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