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目虎吻出处于哪里】“鸱目虎吻”是一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相貌凶恶、面目狰狞。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古代的建筑、雕塑、壁画中也有所体现。那么,“鸱目虎吻”这一说法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出处和含义。
一、
“鸱目虎吻”最早见于古代文献,主要用来描述某些动物或神兽的特征,后来被引申为人面相凶恶的形象。其中,“鸱”指一种类似猫头鹰的鸟,“虎”则是猛兽,而“目”和“吻”则分别指眼睛和嘴巴。整体形象象征着威严与凶猛。
此词在古代文学中多用于描写人物外貌或神兽形象,如《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此外,在古代建筑装饰中,如屋脊上的“鸱吻”,也是“鸱目虎吻”的具体体现。
二、出处与解释对照表
词语 | 出处 | 含义 | 说明 |
鸱目虎吻 | 《山海经·大荒东经》 | 形容目光凶狠、嘴脸狰狞 | 原指某种神兽或怪兽的外貌特征 |
鸱目虎吻 | 《淮南子·说林训》 | 比喻人面相凶恶 | 引申为对人的外貌形容 |
鸱吻 | 《中国古代建筑术语词典》 | 古代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 | 通常为鱼尾形,象征防火避灾 |
鸱目虎吻 | 《汉书·五行志》 | 描述妖异之象 | 多用于描述不祥之兆或怪异现象 |
三、延伸解读
“鸱目虎吻”不仅是文学中的比喻,也广泛应用于古代艺术与建筑中。例如,古代宫殿、寺庙的屋顶上常有“鸱吻”装饰,其造型多为张口吞脊的龙形或鱼形,寓意镇宅辟邪。这种装饰虽非直接称为“鸱目虎吻”,但其形象与该成语所描述的“目凶、口猛”特征相符。
此外,在古代戏曲、小说中,“鸱目虎吻”常用于刻画反派角色,以增强其邪恶、凶狠的形象。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中,对某些奸臣或恶贼的描写中就可见此类用法。
四、结语
“鸱目虎吻”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成语,其来源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和艺术表达。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也体现了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其出处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