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下一句】一、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汉书·陈汤传》,原句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凡是侵犯我强大汉朝的敌人,即使他们逃到再远的地方,也一定要将他们消灭。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捍卫国家尊严的精神。
在现代语境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被广泛引用,用于表达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维护态度。然而,很多人在引用时容易混淆原文与现代版本之间的差异,甚至误以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原句。
因此,了解这句话的真实出处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其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汉书·陈汤传》 |
原文句子 |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现代常见版本 |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出处时间 | 西汉时期(约公元前1世纪) |
作者/人物 | 陈汤(西汉将领) |
含义 | 指侵犯汉朝的敌人,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追杀到底,体现强烈的民族气节。 |
现代使用情况 | 常用于表达维护国家利益、反对外敌入侵的决心,常出现在网络、演讲、影视作品中。 |
误用现象 | 部分人将“犯我中华者”当作原句,忽略了“明犯强汉者”的历史背景。 |
文化意义 | 代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
三、结语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虽然广为流传,但其真实出处应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了解这一区别,不仅有助于正确引用历史典故,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面对国家尊严与民族利益时,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