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梗飞蓬出处于哪里】“断梗飞蓬”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漂泊无定、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它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以下是对“断梗飞蓬”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
“断梗飞蓬”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四》中的记载,用来比喻人在动荡时代中四处漂泊、无法安定。其中,“断梗”指被折断的树枝,随风飘荡;“飞蓬”则是指随风飘散的蓬草,象征着无根无依的状态。后来,这一成语被广泛用于诗词、文章中,表达对人生漂泊、命运无常的感慨。
在现代汉语中,“断梗飞蓬”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生活不稳定、居无定所,或是形容一种流浪、无家可归的状态。其情感色彩较为沉重,带有淡淡的哀愁与无奈。
二、出处表格
成语 | 出处文献 | 出处原文 | 释义 | 用法 |
断梗飞蓬 | 《战国策·齐策四》 | “今夫燕虽弱小,入赵之境,则见其民如飞蓬,其士如断梗。” | “断梗”指被折断的枝条,“飞蓬”指随风飘散的蓬草,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活。 | 多用于形容人生漂泊不定、无家可归的状态。 |
断梗飞蓬 | 《后汉书·王符传》 | “夫士之生也,若断梗飞蓬,不能自定。” | 强调人的命运如断梗飞蓬般无法自主。 | 常用于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断梗飞蓬 | 古代诗词(如李白、杜甫等) | 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未直接使用,但意境相近。 | 表达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感叹。 | 用于诗歌、散文中增强情感表达。 |
三、结语
“断梗飞蓬”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不仅承载了古人对人生漂泊的深刻理解,也在现代语言中继续发挥着情感表达的作用。它的出处虽源自先秦文献,但其内涵与情感却跨越千年,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