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厚地意思和来源是什么】“高天厚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天地广大、自然壮丽的景象,也常用来比喻人的胸怀宽广、志向远大。该词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色彩,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高天厚地 |
拼音 | gāo tiān hòu dì |
含义 | 原指天空辽阔、大地广阔,后引申为胸怀宽广、志向远大;也可形容自然景色壮丽。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自然或人格的赞美。 |
近义词 | 天高地厚、山高水长 |
反义词 | 狭小、渺小 |
二、来源分析
“高天厚地”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其出处多与《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有关,但并未在某一具体典籍中明确出现。更常见的是“天高地厚”这一说法,意指天地之广大,后来逐渐演变为“高天厚地”。
1. 文化背景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代表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地”象征万物生长的基础。因此,“高天厚地”不仅是一种自然描写,更蕴含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赞美。
2. 文学运用
在诗词、散文中,“高天厚地”常用来渲染宏大场面或表达崇高理想,如“仰望高天厚地,心怀浩然正气”。
3.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高天厚地”更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演讲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使用示例
- “他胸怀宽广,心系天下,真可谓高天厚地。”
- “站在山顶俯瞰,只见高天厚地,令人心旷神怡。”
四、结语
“高天厚地”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精神境界的一种赞美。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感,也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深刻理解。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