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求仁得仁造句子】“求仁得仁”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意思是追求仁德,最终得到了仁德。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并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或价值。在现代汉语中,“求仁得仁”多用于表达一种理想主义的信念,强调内心的坚持与结果的一致性。
以下是对“求仁得仁”的解释、用法及例句的总结: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求仁得仁 |
| 出处 |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 含义 | 追求仁德,最终获得仁德;比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达对理想、道德、信念的坚持。 |
| 情感色彩 | 正面、积极、理想化 |
二、常见用法与搭配
1. 用于人物事迹:
-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可谓“求仁得仁”,最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2. 用于人生选择:
- 她选择了清贫的生活方式,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说是“求仁得仁”。
3. 用于评价他人行为:
- 他不为名利所动,坚守本心,真可谓“求仁得仁”。
三、典型例句
| 例句 | 说明 |
| 他一生追求正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真是“求仁得仁”。 | 表达对坚持理想的肯定。 |
| 虽然生活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堪称“求仁得仁”。 | 强调内心的坚持与结果的统一。 |
| 这位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可以说“求仁得仁”。 | 用于描述长期奉献的人。 |
四、注意事项
- “求仁得仁”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不适合用于日常口语。
- 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断章取义。
- 更适合用于正式场合或写作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度。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求仁得仁”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应坚持内心的价值观,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