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遇到一些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现象,其中“被动句”就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通过特定的词语或句式来体现。
一、常见的文言文被动句形式
1. “为……所……”结构
这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之一。其基本结构为:“为+动词+所+名词/动词”,表示“被……所……”。例如:
- 《史记·项羽本纪》:“吾属今为之虏矣。”
意思是:“我们这些人现在要被他俘虏了。”
- 《后汉书·张衡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意思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2. “见……于……”结构
这种结构用于表示“被……所……”,常见于书面语中。例如:
- 《庄子·逍遥游》:“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意思是:“我长久地被有学问的人嘲笑。”
- 《左传·僖公三十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意思是:“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3. “受……于……”结构
这种结构多用于表示接受某种动作或待遇,也可理解为被动。例如:
- 《战国策·齐策四》:“受业于师。”
意思是:“从老师那里接受学业。”
4. “为……”结构
单独使用“为”字也可以构成被动句,表示“被”。例如:
-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虽然这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被动,但“受任”也可理解为“被任命”。
5. “被”字句
虽然“被”字在文言文中不如现代汉语常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出现。例如: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欺”即“被欺骗”,属于被动。
二、被动句的辨析方法
在阅读文言文时,若发现句子的主语并非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就可以判断这可能是一个被动句。此外,注意句子中是否有“为”、“见”、“于”、“所”等字眼,这些往往是被动句的标志。
三、学习建议
1. 多读经典文言文,积累语感。
2. 注意被动句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为……所……”和“见……于……”两种形式。
3.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避免机械记忆。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能更好地体会古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逐步提升自己的文言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