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婵娟指的是什么】“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婵娟”一词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之一,理解它的含义对于把握整首词的情感和意境至关重要。
一、
“婵娟”在古汉语中原本是指姿态美好、容貌秀丽的女子,常用于形容女性的美丽与柔美。但在苏轼的这首词中,“婵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用来指代月亮。这种用法源于古人对月亮的浪漫想象,将月亮比作一位温柔美丽的女子,因此“婵娟”在这里象征着月亮。
整句“千里共婵娟”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但大家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共享这份美好的月光。它不仅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鸣与联系。
二、表格对比说明
词语 | 原意 | 在诗句中的含义 | 含义解析 |
婵娟 | 美丽的女子 | 月亮 | 古人常用“婵娟”比喻月亮,象征温柔、美好与团圆 |
千里 | 很远的距离 | 相隔遥远 | 表达空间上的距离感,突出思念之情 |
共 | 一起、共同 | 共享 | 表示尽管距离遥远,但可以一同欣赏明月 |
婵娟 | 月亮 | 月亮 | 再次强调月亮作为连接彼此的媒介 |
三、结语
“千里共婵娟”不仅是苏轼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他对人生、亲情与情感的深刻思考。通过“婵娟”这一意象,他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温度,使整首词充满了诗意与哲理。在今天,这句话也被广泛用于表达对远方亲友的祝福与思念,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
如需进一步探讨“婵娟”的文化内涵或相关诗词,可继续阅读或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