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及赏析】《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描写秦朝修建阿房宫的奢华与暴政,揭示了统治者滥用民力、骄奢淫逸终将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本文从原文、翻译和赏析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原文节选
>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二、翻译(节选)
>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天下统一了;蜀地的山林被砍伐殆尽,阿房宫才得以建成。阿房宫覆盖了三百多里,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它从骊山向北建起,再向西延伸,直达咸阳。两条河流缓缓流过,注入宫墙之中。每五步就有一座楼阁,十步就有一个亭台;走廊环绕曲折,屋檐高高翘起;建筑依山势而建,彼此交错。层层叠叠,像蜂巢一样,又像水涡一样,不知道有多少座宫殿。
>
> ……
>
> 为什么夺取百姓的财物如此贪婪,使用却像泥土一样浪费?那些支撑房屋的大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木椽,比织布的妇女还多;钉头闪闪发亮,比粮仓中的谷粒还多;瓦片缝隙参差不齐,比身上穿的衣服还要多;栏杆和门槛,比全国的城市还要多;乐器的声音嘈杂,比街市上人们的说话声还要多。让天下百姓不敢说话却敢愤怒。独裁者的心理,一天比一天更加骄傲顽固。……
>
> 最终,戍边的士兵大喊,函谷关被攻破,楚人一把火,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三、赏析
《阿房宫赋》以华丽的语言描绘了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宏伟景象,但更深刻的是作者借古讽今,批判秦朝因奢侈腐化而亡的历史教训。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表达了对统治者滥用民力、不顾百姓疾苦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对唐朝盛世长存的期望。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瑰丽,运用大量比喻和夸张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作者在结尾处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点明主题,警示后人应引以为戒。
四、总结表格
内容类别 | 内容 |
标题 |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
作者 | 杜牧(唐代) |
文体 | 赋(文言散文) |
创作背景 | 借古讽今,批评秦朝暴政,警示当朝统治者 |
主要内容 | 描写阿房宫的壮丽,批判秦朝奢靡与暴政 |
语言风格 | 华丽繁复,修辞丰富,善用比喻与排比 |
思想主旨 | 反对奢靡,强调民本思想,警醒统治者 |
历史意义 | 对后世政治与文学均有深远影响 |
结语:
《阿房宫赋》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佳作,更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典范之作。它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物质的富足,更在于民心的凝聚与制度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