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扁鹊见蔡桓公的原文及翻译】《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喻老》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警示人们要重视小问题,避免酿成大祸。
一、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利,欲以疾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骨髓,臣不敢言矣。”
桓侯曰:“此为何?”
扁鹊曰:“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五日后,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二、翻译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
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表面,如果不治疗,恐怕会更严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图利,想把没有病的人当作有病来治疗。”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如果不治疗,会越来越严重。”
蔡桓公没有回应。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如果不治疗,情况会更糟。”
蔡桓公仍然没有回应。扁鹊离开后,蔡桓公更加不高兴。
再过十天,扁鹊第三次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我不能再说了。”
蔡桓公问:“这是怎么回事?”
扁鹊回答:“病到了骨髓,那是掌管生死的神灵所管辖的地方,我无能为力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就不敢再说了。”
五天后,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但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最终死了。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扁鹊初次进见 |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 |
初次诊断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您有病在皮肤表面,如果不治疗,恐怕会更严重。 |
蔡桓公反应 | 寡人无疾。 | 我没有病。 |
扁鹊离开 |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利,欲以疾为功。” | 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图利,想把没有病的人当作有病来治疗。” |
第二次进见 |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如果不治疗,会越来越严重。” |
蔡桓公反应 | 桓侯不应。 | 蔡桓公没有回应。 |
第三次进见 |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如果不治疗,情况会更糟。” |
蔡桓公反应 | 桓侯又不应。 | 蔡桓公仍然没有回应。 |
第四次进见 |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骨髓,臣不敢言矣。” | 再过十天,扁鹊第三次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我不能再说了。” |
蔡桓公询问 | 桓侯曰:“此为何?” | 蔡桓公问:“这是怎么回事?” |
扁鹊解释 | 扁鹊曰:“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扁鹊回答:“病到了骨髓,那是掌管生死的神灵所管辖的地方,我无能为力了。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就不敢再说了。” |
蔡桓公病重 | 五日后,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五天后,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但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
结局 | 桓侯遂死。 | 蔡桓公最终死了。 |
四、寓意总结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主要传达以下几点:
1. 防微杜渐: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成大问题。
2. 讳疾忌医:对问题视而不见,最终会导致严重后果。
3. 认识自我:蔡桓公因自以为是而拒绝听取忠告,导致悲剧发生。
4. 劝诫意义:提醒人们要有自省意识,虚心接受建议,避免错误积累。
这则故事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