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毕露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原形毕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物在真相暴露后,原本的面貌或本质被完全展现出来。它通常带有贬义,表示某种伪装或掩饰被揭穿后的尴尬或丑态。
一、意思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原形毕露 |
拼音 | yuán xíng bì lù |
释义 | 原来的形状、面目完全暴露出来。比喻隐藏的真相或本来的面目被揭露出来。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或事物的缺点、本质被暴露。 |
近义词 | 真相大白、暴露无遗、现形 |
反义词 | 隐藏不露、若隐若现、含而不露 |
二、出处解析
“原形毕露”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但其确切出处较为模糊。不过,在《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均有类似表达方式的使用。
1. 《水浒传》中的运用
在《水浒传》中,作者常用“原形毕露”来形容某些人物在关键时刻暴露了其真实面目,例如一些奸诈之人最终被识破。
2. 《红楼梦》中的体现
在《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如贾府内部的矛盾逐渐显露,人物的虚伪与真实一面也被揭示出来。
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原形毕露”这一完整成语的首次出现,但其语义和用法在古代文学中已广泛存在。
三、现代使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原形毕露”多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 批评他人行为:如“他平时装得很正派,结果这次事件一出,原形毕露。”
- 描述事件真相:如“经过调查,这起案件的原形毕露,令人震惊。”
- 讽刺性表达:如“他所谓的‘善意’,不过是想掩盖自己的自私,最终原形毕露。”
四、结语
“原形毕露”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揭示真相、批评伪装。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有所体现,在现代语言中也广泛应用,成为人们表达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重要工具。
通过了解它的含义、出处和使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准确地运用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