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什么】“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指的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各类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不以物质形态存在,而是通过口传心授、技艺传承、节庆活动等方式延续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3年起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的核心
类别 | 内容说明 |
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达形式、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特点 | 1. 以口头传承为主; 2. 依赖人的行为和经验; 3. 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4. 与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
分类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非遗主要包括: ① 传统表演艺术 ② 传统手工艺 ③ 节庆与习俗 ④ 口头传统与语言 ⑤ 与自然和宇宙相关的知识和实践 ⑥ 有关社会生活的仪式与节庆活动 |
保护意义 | 1. 保持文化多样性; 2. 增强民族认同感; 3.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4. 提升文化软实力。 |
保护方式 | 1. 记录与整理; 2. 教育与传播; 3. 政策支持; 4. 社会参与与传承人培养。 |
实例举例(部分中国非遗项目)
项目名称 | 类型 | 简介 |
昆曲 | 传统表演艺术 | 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 |
京剧 | 传统表演艺术 | 中国国粹,融合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 |
非洲鼓乐 | 传统音乐 | 起源于非洲,节奏丰富,常用于祭祀和庆典。 |
江南丝竹 | 传统音乐 | 中国传统器乐的一种,流行于江南地区。 |
端午节 | 节庆与习俗 | 中国传统节日,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项文化使命,更是对人类共同遗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