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成语】“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因利益或目的相同而勾结在一起,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这个成语出自唐代科举制度下的典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沆瀣一气 |
拼音 | háng xiè yī qì |
出处 | 《唐书·崔彦昭传》:“沆瀣一气,共为朋党。” |
含义 | 原指夜间的水汽,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多用于贬义。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些人为了私利而相互勾结的行为。 |
近义词 | 草菅人命、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洁身自好、正直无私、清白做人 |
使用场景 | 批评腐败、官商勾结、不良团伙等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沆瀣”原意是指夜间潮湿的水汽,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间的一种浊气。在唐代科举考试中,考官与考生之间常常存在贿赂和舞弊现象,一些考生为了通过考试,会向考官行贿,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因此,“沆瀣一气”最初用来形容这种不正当的勾结关系。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贬义成语,广泛用于描述各种不良的团体行为,如政治腐败、商业欺诈、黑社会势力等。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语气要明确:由于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在正式或礼貌的场合中滥用。
2. 对象要准确:适用于描述有共同利益、互相勾结的群体,不宜泛化使用。
3. 搭配得当:可与“勾结”“联手”“合谋”等词搭配,增强表达效果。
四、示例句子
- 这些官员沆瀣一气,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 他与商人沆瀣一气,最终被查出贪污受贿。
- 在这次事件中,部分媒体与企业沆瀣一气,掩盖了真相。
五、总结
“沆瀣一气”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深刻批判。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利益和人际关系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不良勾结,坚持正义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