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定向和非定向是什么意思】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常常会听到“定向”和“非定向”这两个词。它们是高校招生中常见的两种录取方式,对于考生来说,了解这两者的区别非常重要,有助于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志愿填报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
1. 高考定向的含义:
“定向”是指考生在高考时被某所高校录取后,必须按照学校或相关部门的要求,毕业后到指定单位或地区工作一定年限。这种录取方式通常适用于一些特殊专业或国家有特殊需求的领域,如公安、军事、医学、师范等。这类学生在入学前需签订协议,明确毕业后的工作去向。
2. 非定向的含义:
“非定向”则是指考生被录取后,没有固定的就业单位或地区限制,毕业后可以自由择业,自主选择工作单位或继续深造。这是大多数普通专业的录取方式,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更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3. 定向与非定向的区别:
对比项 | 定向 | 非定向 |
就业方向 | 必须到指定单位或地区工作 | 自由择业 |
培养目标 | 为特定行业或单位培养人才 | 普通人才培养 |
学生选择权 | 选择受限 | 选择自由 |
协议要求 | 需签订定向协议 | 无特殊协议 |
专业类型 | 特殊专业或国家紧缺专业 | 多数普通专业 |
二、常见问题解答
Q1:哪些专业属于定向?
A:公安类、军事类、师范类、医学类(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农学类等,尤其是国家专项计划中的专业,通常为定向招生。
Q2:定向学生是否可以选择考研?
A: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有些定向单位可能对考研有附加要求,比如需在原单位工作满一定年限后才能报考。
Q3:非定向学生是否可以参加定向招生?
A:不可以。定向招生是有明确的招生对象和条件的,只有符合要求的学生才能被录取为定向生。
Q4: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定向生?
A:可以在录取通知书或学校官网查询相关说明,也可直接咨询招生办或辅导员。
三、结语
高考中的“定向”与“非定向”是两种不同的录取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根据自身兴趣、职业规划以及政策要求,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录取类型。无论是定向还是非定向,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