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忘食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发愤忘食”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或工作,以至于忘记了吃饭。这个成语体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一、故事来源
“发愤忘食”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发愤忘食”,但孔子提倡的勤奋学习、安贫乐道的精神,与“发愤忘食”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后来,在《后汉书·王符传》中也有类似表达:“学而不倦,发愤忘食。”这说明“发愤忘食”逐渐成为描述勤奋学习的常用成语。
二、含义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发愤忘食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等文献 |
字面意思 | 发奋努力,连吃饭都忘记了 |
引申意义 | 形容人极度专注、刻苦钻研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扬他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
情感色彩 | 褒义词,带有敬佩之情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发愤忘食”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态度的肯定,也提醒人们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个人成长中,只有真正投入、专注,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虽然勤奋重要,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因过度劳累而影响健康。
四、总结
“发愤忘食”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理想的追求。在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