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最早发现于哪个朝代】甲骨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字体系,其发现与研究对中国历史和文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最早被发现是在清朝末年,但真正引起广泛关注并开始系统研究则是在20世纪初。
一、甲骨文的发现背景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用于占卜记录的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些文字因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而得名“甲骨文”。虽然甲骨文的实际使用时间可以追溯到商代,但其作为文物被发现并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则是在清朝末年。
二、甲骨文的发现时间与朝代
项目 | 内容 |
甲骨文的发现时间 | 清朝末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最早发现者 | 河南安阳的农民(具体姓名不详) |
首次系统研究者 | 王懿荣(清朝官员、金石学家) |
正式命名与研究 | 20世纪初,由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推动 |
甲骨文的使用时期 |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
三、总结
甲骨文虽然属于商代的文化遗产,但其被发现并开始受到重视是在清朝末年。最早的实物出土于河南安阳,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因此,从“发现”的角度来看,甲骨文最早被发现于清朝,而非其实际使用的朝代——商代。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也标志着中国文字学和考古学的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