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的意思是什么】“踯躅”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文学或书面语中,用来形容人在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状态。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在古文或诗词中较为多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一、词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踯躅 |
拼音 | zhí zhú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走走停停、犹豫不决;也指兽类的蹄声,引申为徘徊、迟疑 |
出处 | 多见于古文、诗词,如《楚辞》《诗经》等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书面表达中,表示人物内心的矛盾或行动的迟缓 |
近义词 | 徘徊、犹豫、踟蹰 |
反义词 | 坚定、果断、迅速 |
二、详细解释
“踯躅”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最初是形容动物(如鹿)行走时的蹄声,后来引申为人行走时的迟疑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犹豫或对前路的不确定。
例如,在《楚辞·九歌·山鬼》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虽未直接使用“踯躅”,但其中所表达的徘徊情绪与“踯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现代汉语中,“踯躅”已较少用于日常口语,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正式文章中,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学性。
三、例句解析
1. 他站在路口,踌躇不前,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这里“踌躇”与“踯躅”意义相近,都是表达犹豫不决的状态。
2. 她独自走在林间小道上,脚步迟缓,仿佛在回忆过往。
——此句中“脚步迟缓”可理解为“踯躅”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踯躅”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常用于描写人物的犹豫、徘徊或内心的矛盾。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阅读古文、诗词或文学作品时,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如果你在写作中希望增加语言的层次感和古典韵味,“踯躅”不失为一个值得使用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