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该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严重时可能出现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大类。
以下是关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总结与信息整理:
一、疾病概述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主要特征 | 血小板计数减少,导致易出血倾向 |
常见症状 | 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量多等 |
常见人群 | 儿童、青少年、免疫力低下者 |
病因分类 | 免疫性(如ITP)、非免疫性(如药物、感染、肿瘤等)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由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引起,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 常见于病毒感染后,如麻疹、风疹、水痘等。
2. 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可由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感染(如病毒、细菌)、骨髓疾病、恶性肿瘤等引起。
- 有时为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血小板生成障碍。
三、诊断方法
诊断手段 | 说明 |
血常规检查 | 明确血小板计数是否低于正常范围(<100×10⁹/L) |
骨髓穿刺 | 用于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
自身抗体检测 | 判断是否为免疫性原因 |
影像学检查 | 如有内脏出血可能需进行B超、CT等 |
四、治疗方式
治疗类型 | 方法 | 适用情况 |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 急性期或轻中度患者 |
手术治疗 | 脾切除 | 对激素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 |
支持治疗 | 输注血小板 | 严重出血或准备手术前 |
免疫抑制剂 | 如环孢素、利妥昔单抗 | 顽固性病例 |
五、预后与注意事项
- 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恢复正常,尤其是儿童患者。
- 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水平。
- 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 出现严重出血时应及时就医。
六、总结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其核心问题是血小板减少,导致身体容易出现瘀伤或出血。通过合理的诊断与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外伤,并定期随访,以确保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