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最早讲的是什么故事】“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意思是遇到可以宽容、退让的时候,就应当尽量宽容和退让。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怨”的思想,也反映了儒家“仁爱”与“中庸”的理念。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俗语的最早出处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是源自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被正式记录在正史之中,但在民间文学、地方志以及戏曲中屡见不鲜,成为后世广泛传播的典故。
一、故事背景
相传在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张文远的书生,才华横溢,但性格刚烈。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罪了一位权贵,对方怀恨在心,便设下圈套,想要陷害他。
张文远被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他始终不肯认罪。就在即将被处决之际,一位老者路过,听闻此事后,决定出面相助。这位老者是当地有名的贤士,曾与张文远有过一面之缘。
老者向官府说明真相,并劝说权贵:“得饶人处且饶人。”最终,权贵被老者的言辞所打动,决定释放张文远。
二、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虽为传说,却生动地诠释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含义: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若能多一份宽容,往往能避免更大的伤害。它强调的是“忍让”与“智慧”的结合,而不是一味退缩。
此外,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道德与人情在法律之外的重要作用,体现出一种“以理服人”的传统价值观。
三、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俗语名称 | 得饶人处且饶人 |
出处来源 | 民间传说(非正史记载) |
最早故事背景 | 宋朝书生张文远遭权贵陷害,被贤士劝解而获释 |
故事核心思想 | 宽容、忍让、以德报怨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仁爱”与“中庸”思想 |
现代启示 | 面对冲突时,理性与宽容更为重要 |
四、结语
“得饶人处且饶人”不仅是一句简单的俗语,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与冲突时,不要轻易动怒,而应多一份理解与包容。虽然这个故事未必有确切的历史依据,但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