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已有耻什么意思】“行已有耻”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要有羞耻之心,能够在出使他国时不负君主的使命,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士”。
“行已有耻”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一个有“耻”的人,不会做出违背道德、损害他人或国家利益的事情。
“行已有耻”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上要有羞耻感,能够自我约束,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这一思想源于儒家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具备“行已有耻”精神的人,在面对外界诱惑或压力时,依然能够坚守底线,维护自身尊严和国家形象。
表格对比说明: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子路》 |
含义 | 行为上有羞耻心,能自我约束,不做出违背道德之事 |
核心思想 |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责任感 |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中,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律意识 |
相关概念 | “知耻后勇”、“自省”、“修身” |
对象 | 适用于个人、官员、士人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群 |
通过理解“行已有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个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培养正直、自律、有责任感的品格,从而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