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出十三归下一句是】在传统民间借贷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九出十三归”。这句话源于古代的高利贷制度,反映了当时借贷关系中的利息计算方式。那么,“九出十三归”的下一句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
一、什么是“九出十三归”?
“九出十三归”是古代民间对高利贷的一种形象说法,意思是:当借款人从放贷人那里借到100元时,实际只拿到90元(即“九出”),而到期还款时却要还130元(即“十三归”)。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通过预先扣除利息的方式,让借款人承担更高的实际利率。
具体来说:
- 九出:指借款时实际收到的钱是本金的90%;
- 十三归:指到期偿还的金额是本金的130%。
因此,实际利率高达40%,远高于正常贷款利率。
二、“九出十三归”的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历史文献和民间口传,“九出十三归”的下一句通常是:
> “十成三厘不还债”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那么原本的“十三归”会变成“十成三厘”,即本金加上额外的利息,甚至可能被强制追讨,导致债务越滚越大,最终难以偿还。
三、总结与表格
说法 | 含义说明 |
九出 | 借款时实际拿到的钱是本金的90%,即预扣了10%的利息 |
十三归 | 到期还款时需偿还本金的130%,即多出40%的利息 |
十成三厘不还债 | 若无法按时还款,债务会进一步加重,甚至演变为无法偿还的恶性循环 |
四、结语
“九出十三归”不仅是古代高利贷的缩影,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贫富差距大、法律保护薄弱的现实。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这类高利贷行为已被法律严格禁止,但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
如你有更多关于传统借贷文化或金融历史的问题,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