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怀不乱什么意思】“坐怀不乱”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礼记·大学》中的“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后被引申为形容人在面对诱惑或情感波动时,能够保持冷静、克制,不为外物所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感情或欲望面前,具有高度的自控力和道德修养。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坐怀不乱 |
拼音 | zuò huái bù luàn |
出处 | 《礼记·大学》(引申) |
含义 | 形容人在面对诱惑或情感波动时,能保持冷静、克制,不为外物所动。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控能力 |
近义词 | 安分守己、洁身自好、自律自持 |
反义词 | 情欲难制、心猿意马、放纵无度 |
二、成语背景与演变
“坐怀不乱”最早并非出自《礼记》,而是源于古代的一个典故——“柳下惠坐怀不乱”。据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柳下惠在外出途中,遇到一位女子因风雨避于其车下,两人同坐一车,柳下惠始终没有对女子有不当行为,被人称赞为“坐怀不乱”。这一故事后来成为儒家推崇的道德典范,强调君子应具备的节操与自制力。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坐怀不乱”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各种诱惑(如金钱、权力、情感等)时,能够坚守原则,不轻易动摇。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引导。
例如,在职场中,有人面对利益诱惑仍能坚持公平;在感情中,有人面对异性的追求依然忠诚专一。这些都可以用“坐怀不乱”来形容。
四、结语
“坐怀不乱”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