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的解释及出处】“博览”是一个常见于中文语境中的词语,常用于形容人读书多、知识广博。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学识水平,也反映了其对世界的广泛了解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博览 |
拼音 | bó lǎn |
释义 | 广泛地阅览、阅读,指涉猎范围广、知识丰富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阅读量大、见识广 |
近义词 | 博学、广见、博闻 |
反义词 | 孤陋、寡闻、浅薄 |
二、词语出处
“博览”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常见于典籍中,用以描述有学问之人或书籍内容的广博性。以下为部分经典出处:
出处 | 内容节选 | 说明 |
《汉书·艺文志》 |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号曰《新序》……博观而约取。” | 强调广泛阅读后加以提炼 |
《后汉书·王符传》 | “博观群书,不务章句。” | 表示广泛阅读而不拘泥于字句 |
《资治通鉴·唐纪》 | “太宗好读书,每引经据典,博闻强记。” | 描述皇帝善于学习、知识渊博 |
《宋史·苏轼传》 | “轼少时,博览群书,尤喜《庄子》。” | 记载苏轼早年读书广泛 |
三、现代用法与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博览”一词被广泛使用,常用于:
- 教育领域:如“学生应博览群书,拓宽视野”
- 职场发展:如“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博览群书的能力”
- 文化评论:如“他是一位博古通今、博览群书的学者”
“博览”不仅是对个人学识的肯定,也是一种追求全面发展的态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四、总结
“博览”一词,源于古代典籍,意指广泛阅读、知识丰富。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通过博览群书,人们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增强思辨能力,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多的竞争力与理解力。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博览”始终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