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民脂民膏是什么意思】“民脂民膏”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有权势的人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民众辛苦所得被贪婪之人攫取,失去了应有的权益。
下面是对这一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民脂 | 百姓的血汗、劳动成果 |
民膏 | 百姓的财富、生活资料 |
民脂民膏 | 比喻人民的血汗和财富,常用于讽刺那些剥削百姓、贪得无厌的官员或权贵 |
二、成语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宋史·食货志》:“民脂民膏,非君所宜取也。”意思是:百姓的血汗和财富,不是君主应该去拿的。
后来在历代文人笔下频繁出现,成为批评官僚腐败、苛政暴敛的重要表达方式。
三、用法与例句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 例句:
- “这些官员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真是民脂民膏。”
- “历史上的许多暴政,都是以‘民脂民膏’为代价来维持统治。”
四、成语寓意
“民脂民膏”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写照。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民生福祉,警示当权者应廉洁奉公,不要侵害百姓的利益。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民脂民膏 |
出处 | 《宋史·食货志》 |
本义 | 指百姓的血汗和财富 |
引申义 | 贪官污吏对人民的剥削 |
使用场合 | 批评贪腐、强调公平 |
现代意义 | 提醒政府和权力机构要为民着想 |
通过了解“民脂民膏”的含义和背景,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则成语的文化内涵,也能从中汲取教训,增强对社会正义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