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吕不韦列传原文】《史记·吕不韦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人吕不韦的生平事迹。吕不韦原为秦国的丞相,因拥立秦王嬴政有功而权倾一时,后因政治斗争被贬,最终自杀身亡。本篇通过叙述吕不韦的从商到从政、由权臣到败亡的过程,揭示了战国末期政治风云变幻的复杂性。
一、
吕不韦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早年以经营珠宝贸易起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善于权谋,曾资助异国公子子楚(即后来的秦庄襄王)成为秦国太子,并以此为契机进入秦国政坛,逐步升任为丞相。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试图整合百家思想,推行“兼儒墨,合名法”的治国理念。
然而,随着秦始皇嬴政逐渐长大,吕不韦的权力开始受到威胁。他与太后赵姬私通,行为失检,引发朝中不满。最终,吕不韦被贬至蜀地,途中饮鸩而死。
二、关键人物及事件简表
| 人物 | 身份/角色 | 主要事迹 | 结局 |
| 吕不韦 | 商人、丞相 | 经营珠宝致富;资助子楚成为太子;任秦国丞相;编纂《吕氏春秋》 | 被贬蜀地,饮鸩而亡 |
| 子楚 | 秦国太子(后为秦庄襄王) | 被吕不韦资助,顺利继承王位 | 即位三年后去世 |
| 嬴政 | 秦始皇 | 吕不韦扶持的君主 | 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
| 赵姬 | 太后 | 吕不韦的情人 | 与吕不韦私通,后被嬴政软禁 |
| 李斯 | 秦朝重臣 | 曾与吕不韦对立 | 助嬴政巩固权力,后遭赵高陷害 |
三、历史评价
《史记·吕不韦列传》不仅记录了一位商贾如何逆袭为权臣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战国末期政治格局的动荡。司马迁对吕不韦的评价较为客观,既肯定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文化贡献,也指出其在道德和政治上的失误。
吕不韦的失败,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战国时代权力更迭中的缩影。他的故事提醒后人:权力虽能带来荣耀,但若缺乏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终将走向覆灭。
结语
《史记·吕不韦列传》以其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重要篇章。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战国末期政治生态的重要窗口,也为后世研究权谋与政治伦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