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胡不喜原文及译文】“云胡不喜”出自《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籥,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云胡不喜?”意思是:“(舞者)力气像老虎一样大,手中的缰绳像丝带一样柔顺。左手拿着籥,右手握着雉鸡的羽毛。红光满面,国君说要赐酒给他。为什么还不高兴呢?”
这句话表达了对舞者技艺高超、受到赏识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反问的语气,暗示舞者为何不感到喜悦。
一、原文与译文总结
| 内容 | 原文 | 译文 |
| 第一句 | 有力如虎 | 力气像老虎一样大 |
| 第二句 | 执辔如组 | 手中的缰绳像丝带一样柔顺 |
| 第三句 | 左手执籥 | 左手拿着籥(一种乐器) |
| 第四句 | 右手秉翟 | 右手握着雉鸡的羽毛 |
| 第五句 | 赫如渥赭 | 红光满面,像被涂上红色 |
| 第六句 | 公言锡爵 | 国君说要赐酒给他 |
| 第七句 | 云胡不喜? | 为什么还不高兴呢? |
二、内容解析
“云胡不喜”是《诗经》中的一句经典诗句,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成就或荣誉的赞赏,同时带有反问的意味。在古代,舞蹈不仅是娱乐,更是礼仪和政治的一部分。舞者的技艺高超,受到国君的赏识,理应感到高兴,但诗人却用“云胡不喜”来引发读者思考:为何这位舞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喜悦?
这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情感的压抑,或是诗人对舞者内心情绪的细腻观察。也有可能是借舞者之口,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隐喻。
三、文化背景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人民情感等。“云胡不喜”出自《邶风·简兮》,描述的是宫廷中的舞蹈场景,具有浓厚的礼乐文化色彩。
四、现代启示
从现代视角来看,“云胡不喜”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句子,更是一种对人性、情感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荣耀与赞誉时,是否真的感到满足?是否有人因压力、孤独或内心的矛盾而无法展现喜悦?
这一句诗,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结语:
“云胡不喜”不仅是一句古诗,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通过了解其原文与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也能从中获得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