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原文及翻译】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他早年并未显露出过人的才华,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最终成就了一代文豪的美名。这段经历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励志的经典故事。
一、原文
《宋史·苏洵传》中记载:
>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然不事科举,以文章自见。”
二、翻译
苏洵,字明允,是四川眉州眉山人。他到二十七岁才开始认真读书,后来通晓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但他并不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凭借自己的文章闻名于世。
三、总结与分析
苏洵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早晚,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努力和坚持。他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苏洵(北宋文学家) |
出生地 | 四川眉州眉山 |
发愤年龄 | 27岁 |
学习内容 | 六经、百家之说 |
考试态度 | 不热衷科举 |
成就 | 文章闻名,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
启示 | 晚年发奋亦可成才 |
四、启示与思考
苏洵的故事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年龄不是限制:无论多大年纪,只要愿意学习,都有可能实现人生目标。
- 专注与坚持:他放弃科举,选择走自己的路,说明成功需要明确方向和持久努力。
- 文学的力量:他的文章不仅展现了个人才华,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五、结语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奋斗精神的肯定,更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最好诠释。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起点低而放弃梦想,也不要因为时间晚而停止追求。只要心中有志,脚下有路,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