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翻译及注释

2025-10-23 18:54:44

问题描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翻译及注释,在线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3 18:54:44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翻译及注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人物列传,主要记载了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的两位重要文人——屈原与贾谊的生平事迹。本文通过简要总结其内容,并结合原文进行翻译与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篇章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精神。

一、文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楚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及其悲剧命运;后半部分则叙述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仕途经历及其忧郁早逝的结局。两人虽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因忠诚正直而遭贬斥,最终郁郁而终,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政治环境中的无奈与悲愤。

二、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翻译 注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名平,是楚国同宗的人。 “同姓”指与楚王同为芈姓,说明屈原出身贵族。
为楚怀王左徒。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左徒是楚国官职,掌管内政与外交。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博学多才,记忆力强,通晓治国之道,擅长言辞。 表现屈原的政治才能与文学修养。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朝中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在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说明屈原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王甚任之。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屈原曾受重用,但后来被谗言所害。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令尹子兰……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屈原被排挤,最终流放。
于是秦伐楚,楚兵败,割地求和。 秦国攻打楚国,楚军战败,割地求和。 战争失败导致楚国衰落,屈原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郢都陷,屈原遂自沉汨罗以死。 郢都沦陷,屈原于是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悲剧结局象征着理想主义者的牺牲。
贾生者,洛阳人也。 贾谊是洛阳人。 贾谊出身平民,却才华横溢。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十八岁时,因为能背诵诗书、撰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 展示贾谊早年才学出众。
文帝召以为博士。 汉文帝召他担任博士。 博士是朝廷官员,负责讲授经典、参与政务。
是时,天下大定,四海之内,皆得其所。 当时,天下安定,四方百姓安居乐业。 汉初社会相对稳定,贾谊有机会施展抱负。
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言。 贾谊年轻,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 表现其学识渊博,思想活跃。
然其意常在以道辅人主,而不欲以位。 但他常常希望以道义辅佐君主,而不是追求权位。 贾谊有理想主义情怀,不愿趋炎附势。
常以贾生为贤,然不能用。 常常认为贾谊贤能,但未能重用。 汉文帝虽欣赏贾谊,但未给予充分信任。
孝文皇帝既崩,孝景帝即位。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 政局变化导致贾谊失势。
贾生数上疏陈政事,言多不用。 贾谊多次上书陈述政事,但多数未被采纳。 显示贾谊政治主张未能实现。
哀痛之至,发疾而死。 悲痛万分,患病而死。 贾谊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三、总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仅记录了屈原与贾谊的生平,更反映了古代文人在政治斗争中的困境与精神追求。两人虽结局不同,但都因忠直而遭贬,最终以悲剧收场,成为后世文人精神的象征。通过此篇,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如需进一步了解屈原与贾谊的思想、作品或历史影响,可参考相关文献与研究资料。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