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区别】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成果的核心概念。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剩余价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这两种剩余价值虽然都来源于工人的无偿劳动,但在产生方式、实现条件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区别,以下是对两者进行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
一、总结说明
1.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它依赖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个别企业的努力。
2. 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企业由于采用先进技术或改进管理方法,使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而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来源于个别企业的技术优势,具有暂时性。
二、对比表格
| 对比项目 | 相对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 |
| 定义 |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 个别企业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 |
| 产生方式 | 依靠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 依靠个别企业内部的技术或管理改进 |
| 实现条件 | 工作日长度不变 | 工作日长度不变 |
| 来源 | 社会整体生产力提升 | 个别企业生产力提升 |
| 持续性 | 长期稳定 | 短期可变(随着技术扩散而消失) |
| 影响范围 | 整个社会 | 单个企业 |
| 与资本积累关系 | 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 | 是资本积累中的附加收益 |
三、总结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虽然都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产生机制和影响范围不同。相对剩余价值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升对剩余价值的影响,而超额剩余价值则是个别企业通过自身优势获取的利润空间。理解这两者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